为庆祝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65周年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成立35周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于2014年11月28日召开了“汉语公共课教学与教材编写的新方法”座谈会。来自复旦、南大、上外、苏大、河海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内蒙古大学等近二十所高校的相关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庄智象出席会议并致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社长黄卫主持会议。
庄智象社长指出,外教社成立35周年之际举行一系列的学术纪念活动,既是对以前的工作进行总结,也便于对未来作出判断。外教社的汉语部成立了七八年,取得了不少成绩,得到了各所高校汉语教研室的支持和帮助,对各位的支持表示感谢。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和外语教学与教材一样,语文教学与教材也需要一些创新,无论是内容还是手段——新的教材使用对象是“90后”了。我们希望通过这次会议,了解学生需求的变化,也了解师资,课程设置变化等等。希望听听大家的建议,让我们在这一块工作做得更好。
本次座谈会会分为主题发言和自由讨论两个时间段。前一阶段共有四位嘉宾发言,后一阶段则是所有嘉宾畅所欲言,讨论十分热烈。
中国写作协会副会长、河海大学尉天骄教授的发言主题为:实用写作教材编写的学术追求,他围绕“好的写作教材是怎样的”、如何从拓展“技”上升到“法”和“道”等主题展开。
复旦大学申小龙教授的发言主题为:高校现代汉语课程的文化视角,就“如何把单纯的语言课改造成理解汉民族语言、文化、思维特征的综合课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苏州大学倪祥保教授的主题是:漫谈大学语文教育,他提出大学语文教育可以融入文学、艺术、历史等,把图像、音像、网络、移动终端融入新的教材,以适应时代要求。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教学院副院长陈慧忠教授则结合上外的中文公共课设置情况,以及编写《大学语文》的经验,提出如何最大程度利用网络资源、如何在课堂上吸引拿着手机的学生、如何应对学生碎片化的思维和阅读习惯等问题。
在自由讨论阶段,来自南京大学、上外、扬州大学、内蒙古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等学校的老师都介绍了自己所在高校的公共课开设和教材使用情况,交流了不少实际的问题,分享了在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不少老师表示希望加深与外教社的合作,共同将汉语公共课建设得更好。